活着读后感三:在苦难的谷底仰望星光_福贵_命运_余华
余华笔下的《活着》,是一曲用血泪谱写的生命长歌。那“飘来阵阵稻谷香”的担子,转眼变成父亲“把家里能输的全输光”的绝望叹息,再到主人公在龙二冷笑中咬紧牙关的身影——这些文字如冰冷的雨滴,重重敲打着灵魂。在福贵从少爷沦为长工、从富足坠入赤贫的深渊里,余华以近乎残酷的笔触,剥开了命运最赤裸的真相:活着,本就是一场与苦难的漫长角力。
书中人物在绝境中的坚韧,如暗夜里的微光。当父亲悬梁自尽,留下“好好做人”的纸条,当龙二以胜利者的姿态宣告“以后咱们就是邻居了”,福贵并未被命运彻底碾碎。他“趴在大床上痛哭”之后,依然选择“每天天不亮就起床”地劳作。家珍一句“你饿坏了我怎么办”,成为支撑他站起的脊梁;朋友在田埂上那句“只要你有志气,一定能挺过去”,则如寒夜中的薪火。这些朴素却滚烫的温情,正是余华对人性最深的敬意——在生存的废墟上,人类以彼此的温度重建家园。
《活着》的终极启示,在于其对“活着”本身的崇高礼赞。福贵从“徐少爷”到“长工”的身份跌落,从“担着稻谷”到“按手印卖地”的尊严丧失,每一步都踩在生存的刀锋上。然而当他最终在店铺里“做得风生水起”,并非命运的补偿,而是生命韧性的胜利。余华借福贵之口告诉我们:活着不是等待风暴过去,而是在雨中学会舞蹈;不是对苦难的征服,而是与苦难共生共存的勇气。
展开剩余39%合上书页,那些“飘着稻谷香”的担子与“擦汗的挑夫”身影仍在眼前浮动。余华以最朴素的文字,凿开了生命最坚硬的岩层,让我们看见——真正的活着,是在每一次跌倒后依然能辨认星光的方向。当福贵最终在平凡中站稳脚跟,他失去的田产与门楣早已不再重要,唯有人本身的存在,成为对命运最庄严的宣告:即使世界倾覆,我仍选择站立。
这或许就是《活着》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:在命运无情的碾压下,人依然可以如谷穗般,在风雨后谦卑而坚韧地弯下腰去,却永不折断脊梁。
发布于:山西省